时间:2023-06-27 14:06:42来源:网络
大数据化解高考志愿选择焦虑什么意思 高考报考大数据哪里有?据消息显示,城市、专业、学校,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,考生选择志愿时要考虑的三要素。尤其是在高考人数再创新高的今年,考生们更是谨慎的综合考量三个要素,生怕选的志愿出什么差错。
社会经济迅猛发展,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一变再变。可能去年就业率最高的专业,最热门的学校,到了今年毕业季就被就业单位弃如敝履。
没有永远能够保持热度的专业,也没有永远屹立不动摇的大学。选好城市,渐渐变成志愿三大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高考志愿填报三要素,城市占据最高优先级
高考的考生如果成绩高,足够参与名校的竞争,那就只要在众多名校中选自己能考上的,最顶级名校报考就可以。毕竟名校毕业生,不论何时,在就业市场中都是一块金字招牌。
但如果考生的成绩,不足以支撑他加入到名校竞争之列,或是在两个条件相当的高校之中犹豫不定的话,选择一个对人生发展有帮助的城市,就变成了重要的程序。
是选择到二线城市上一个双一流、还是去北上广深,选择一个双非大学就读。这个问题,相信不管是谁,都得纠结一阵子吧。
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,就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过观点。他认为不管考生出生在哪里,在高考时都要选择发达的地方去求学。
毕竟中国地大物博,人口众多,东西部差距就已经很大了,不管是硬件实力,还是思想意识,发达城市都能给大学生提供更加积极的影响。
但是对于考生来说,发达的城市,不止是大家争破头都要挤进去的北京上海。要想评定一个城市,是否适合学生求学以及后续发展,得从城市的教育实力和发展前景来综合判断。
大数据分析各城市教育硬实力,985、211,传统评价体系已成往事
不是每个一线城市,在教育方面都能投入足够的资源。而考生们在选择求学城市时,也不能从城市的规模大小,来判断这个城市是否具备硬实力。
最直观的判断城市教育水准的方式,就是统计一下城市拥有的学校数量。学校越多,教育环境越卷,学校建设也就会越完善。
23年的高考月,全国的本科院校数量已经达到了1275所,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北京、武汉、西安、上海等公认的发达城市。
院校的数量能够证明,这些城市的教育规模足够大。规模有了,实力,就要从名校的数量上来作出或判断。
自从2017年起,双一流大学就逐渐取代了985、211,这种传统高校评价体系,一跃成为考生衡量学校地位,最重要的参考依据。
双一流大学的名单已于2022年更新,全国共有147所高校入围榜单之中。几乎是每个省份,都有属于自己地域范围内的双一流名校。
但是不同城市之间,双一流名校的数量差距,一定意义上也是教育实力的差距。全国双一流学校主要还是聚集在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。而一些新晋的发达城市,比如深圳、济南,拥有的名校却是屈指可数。
一个学校如果能够跻身双一流,就能得到来自本省市,甚至国家的教育经费扶持。在发展上只能是强者愈强,学生在这类院校中,一定也会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体验。
志愿报考优选城市,教育经济两手抓才算发达
院校数量和质量,代表一个城市的教育环境发展水平。而考生要是想要做出长远规划,做选择时,就不得不综合考虑,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就业前景。
经济强悍的城市,自然有更多的资金能够投入到产业建设中。而多行业领域的全面发展,也为学习不同专业的毕业生,提供了大量的就业资源。
一个城市的人均收入,是城市经济发展是否稳中向好的重要指标。可以说,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,就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。
在2022年城市人均GDP排行榜单中,北京、上海、苏州,这些经济强市,足以提供各行各业的就业资源,给所有毕业生。
而像是鄂尔多斯、克拉玛依这些城市,自身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。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对这些资源依赖较大。建议考生除非有相关专业的报考意愿,不然一定要谨慎选择。
笔者观点:
高考考生在选择求学城市的时候,一定要慎之又慎。城市的自身情况,不仅会影响学生大学四年,甚至学生的整个人生,都会被每个城市所具备的,独特意识形态所影响。
就算报考了自己兴趣内的专业,在择校时要是选错了城市,未来的人生也免不了绕更多的弯路。宣城市,就相当于选择了学生的未来。